又名:天龙、百脚虫、百足虫、少棘蜈蚣、吴公、蝍蛆
简介:蜈蚣又名叫天龙、百脚虫,有红头、青头、黑头三种。以红头蜈蚣最佳,体型大,产量高,性情温顺,适应性强,生长快。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,常位于潮湿墙角、砖块下、烂树叶下等,蜈蚣是肉食性动物,食谱范围比较广泛,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。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,本身可入药用。具有息风镇痉、攻毒散结、通络止痛之功能。
蜈蚣图册(共56张)
冬季,人工养殖地鳖虫、蝎子、蜈蚣、蜗牛等特种药食用经济动物时,都需要一恒温在20-38℃之间的温室。而温室的中心设施是加温设备。这里介绍的简易加温炉,以市售的直径120厘米的煤球为燃料,具有成本低、耗煤量小、散热量大、控温时间长、易控制且安全的优点。做法如下:1、煤球炉。外形同市场所售的中间为一个炉胆的普通煤球炉,不同之处是该煤球炉与煤球
4633人阅读2020-01-16 14:49
(一)蜇伤的临床表现饲养者容易接触蜈蚣的部位是手、脚及小腿等,最容易被蜈蚣蜇伤。被蜈蚣蜇伤部位一般表现灼痛难忍,迅速红肿甚至肿块膨大发亮,麻木,随后肿块出现水疱,水疱破损者流出黄水或血水。多数情况只表现局部症状,并不扩散全身,一般1天后会自行消散,不会危及生命。但是,有个别人会出现急剧全身中毒反应,除了局部症状外,还表现头晕、胀痛、
2109人阅读2019-05-27 15:27
饲养人员与蜈蚣打交道,必须学会自我保护,以减少或避免被蜈蚣蜇伤中毒。首先,树立防范意识。饲养人员必须对蜈蚣的构造和行为特征有基本了解,弄清蜈蚣毒的危害性和施毒方式。对蜈蚣蜇伤有正确认识,既不要麻痹大意,持无所谓的态度,也不能过分惊恐,如临死神一般。生产中应严格遵照蜈蚣饲养场的各项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工作。其次,做好设施保护。在饲养管
1280人阅读2019-05-27 15:20
症状:黑斑病是人工养殖蜈蚣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害,由霉菌所致。尤其是在夏季,养殖池内很容易发生,往往造成当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,有时成年蜈蚣也会感染致死。病变:最初发生于蜈蚣的胸板(或称腹板)或两个体节折叠的皮膜上,发病早期是有一些黑色的小斑点之后斑点逐渐扩大,致使蜈蚣身体失去原有的光泽,食欲降低,最后腹面变黑而死亡。防治方法:预防
2540人阅读2019-05-27 14:38
侵袭蜈蚣的常见天敌有如下几种:(一)蚂蚁:幼小的蜈蚣或刚刚蜕皮的较大个体,体表几丁质层薄弱,常遭受蚂蚁的攻击,攻击时,先是少数蚂蚁用上颚钳住蜈蚣的步足,随后蚂蚁群起而攻之,造成蜈蚣死亡。蜈蚣抱卵时,卵团更是蚂蚁的可口食物。人工养殖池周围设置的水沟,可以预防外来蚂蚁的人侵。弥合池底的缝隙也可以防止蚂蚁从养殖池下面人侵。如果在养殖池内发
2792人阅读2019-05-27 13:56
发病原因:由于环境过于潮湿,加之饲料营养不全面,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,造成蜈蚣体质弱,使脱壳时间延长,真菌在体内寄生,也会引发本病。症状:蜈蚣患病初期表现极度不安,来回爬行,或几条交结在一起;后期活动无力,呆滞,不食不饮,最后死亡。防治方法:清除病死尸体,隔离患病个体进行治疗。转移健康个体,对发病饲养池进行消毒。药物治疗:土霉素0
932人阅读2019-05-27 13:43
发病原因:由于环境湿度大,残留的饲料没有及时清理,而发霉变质,蜈松吃后则发病。本病多发生在秋雨连绵、温度偏低时节。症状:发病蜈蚣早期呈紫红色,行动迟缓,毒颚张开,不食不饮,身体瘦弱。一般在发病5~7天后死亡。解剖后可发现蜈蚣腹内有少量淡黄色粉状物。防治方法:在秋后阴雨低温季节,生态饲养场的干区小棚应多装几个灯泡,增加棚内的温度,降低
2436人阅读2019-05-27 13:39
发病原因:饲料霉变或饮水不洁净;栖息床不洁净,湿度大;健康蜈蚣吃了患绿霉病死亡的蜈蚣,栖息床上的土都能引起绿霉病的发生。症状:患病早期蜈蚣的头部、腹部、关节处出现黑绿色斑点,随着霉菌扩散和浸润,进而食欲减退,运动失调,爬行缓慢,全身水肿,不久体表出现灰绿色孢子而死亡。用镊子压挤尸体,有绿色菌丝状物出现。本病病程较短,传播快,死亡率
2155人阅读2019-05-24 15:51
蜈蚣场重要场地清扫完毕时,应进行消毒,防止致病的细菌、真菌、病毒滋生。对身上有病灶的死蜈松应立即清除,并对死蜈蚣的窝进行清除,周围进行消毒后,换上新的土或石块、瓦片等。定期对各种设施和工具进行消毒灭菌。常用的消毒剂如下:1.过氧乙酸:别名过氧醋酸、PAA液。纯品为无色透明液体,呈弱酸性,有刺激性酸味,易挥发,易溶于水。浓度高于45%时经激
3407人阅读2019-05-24 15:35
蜈蚣不容易发生传染病,但是如果环境卫生条件差,饲料和饮水不卫生,湿度过大或温度过低等,也会导致疾病发生。蜈蚣一旦发生某些疾病,往往难以治好,所以必须遵循预防为主、防重于治的原则。蜈蚣饲养场的防疫主要包括饲养场的清洁卫生、栖息床的清洁卫生、食物卫生和环境防疫消毒。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蜈蚣饲养场要经常打扫卫生,清除杂物和垃圾,不便清除的
4473人阅读2019-05-24 14:20
诱捕昆虫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,投资小,效果好,成本低,诱捕的昆虫多种多样,所含的营养物质丰富、全面,能保证蜈蚣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。在春、夏、秋三季,当蜈蚣活动出没频繁时,也正是各种昆虫繁殖旺盛的时期,可在此时诱捕昆虫。具体做法是;在蜈蚣养殖场每一个生态饲养小环境中,选一小块平坦地面,修平压实,离地面1.6米左右的
3517人阅读2019-05-23 18:17
商品蜈蚣的初加工方法蜈蚣的初加工虽然比较简单,但是操作一定要认真,使成品合乎商品要求。加工前要准备好撑蜈蚣的细竹蔑片,准备加工的蜈蚣在60℃的热水中浸泡1~2分钟即死亡。烫死的蜈蚣捞出后用手挤出粪便,再按以下方法固定、干燥;一种方法是,取长度比蜈蚣体稍长、两端削尖的薄竹片,一段插入蜈蚣尾端的末节,另一端戳入头部与躯干第一
699人阅读2019-05-23 18:00
捕捉的时间在晚上20:00~22:00。准备好捕捉工具:内壁比较光滑的容器和用竹片做成的夹子。开灯诱捕昆虫一段时间后,很多蜈蚣都已集中到灯下捕食,此时挑选达到商品规格的个体进行捕捉,估测10厘米以上的都在捕捉之列。捕捉商品蜈蚣与捕捉准备留种的蜈蚣方法稍有不同。捕捉商品蜈蚣直接用竹片夹子夹住头部以下,放人容器中即可,动作轻一点重一点都无关紧要
2064人阅读2019-05-23 17:39
蜈蚣生态养殖的管理十分重要,只有细心管理才能有好的收获。日常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。其一,巡视防逃、防敌害设施。每天应巡视防逃设施是否完好,如有防逃带脱落或池壁倒塌等,应迅速修复,防止蜈蚣逃逸。防敌害投施可能被敌害、大牲畜或人为破坏,也应每天查看,发现破损的要及时修好。其二,对蜈松栖息床干湿度的调整。
1043人阅读2019-05-23 17:37
蜈蚣每年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开始,长江两岸到8月上旬结束,河南省伏牛山南坡最迟在8月中旬结束,产卵的旺期均在7月的上中旬。此时体长在11~13厘米、年龄4~5龄的雌性蜈蚣显得粗壮、肥厚,体色鲜艳,体表富有光泽,由于卵巢的发育,在第五体节以后愈是往后愈变得明显宽大。在临产卵前的1周左右,雌蜈蚣会在瓦片或石块下的泥土中挖一个直径6厘米、深3~15厘米的
4367人阅读2019-05-23 17:29
(一)防逃设施建造防逃工作是生态饲养蜈蚣的头等大事,如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巨大损失。蜈蚣防逃的设施比较简单。在饲养区划定后,围绕饲养区修一周池壁,形成一个大防逃池,防逃池的形状、大小、所用材料都没有具体规定,可根据规划的建场规模和场地的地势、地形而定。池壁建造方法多种多样,可以用砖砌,也可以用水泥预制板。用砖砌时做成单砖的,以水泥砂
848人阅读2019-05-23 17:23
野生蜈松是以昆虫为食,生态养殖除了晚上诱捕昆虫供给其食用以外,在场内也可以养一些蚯蚓,在昆虫少的季节或特殊的天气里,可用蚯蚓做补充。饲喂时先将蚯蚓收集起来,切成小段,用清水漂出其体内土后,再投给蜈蚣。在山地植被较差的地方,如果诱捕昆虫不足以供蜈蚣食用,就应人工饲养一些饲料虫,例如饲养黄粉虫、土元、蝇蛆和蚯蚓等,作饲料的补充。也可以
2426人阅读2019-05-23 17:02
蜈蚣雌性成体要比雄性成体长、大,临产母体卵巢内充满几十个直径3.5~4.0毫米的成熟卵粒。因此,雌性成体比雄性成体更显得身体中部臃肿,行动比较迟缓。排卵时,母体将带状的身体弯曲呈“S”形,头部触角斜向前上方,呈倒“八”字形。第一至第十八对步足平伏在土层表面,后体弯曲,尾节搭在身体中部第八节或第九节背板上,尾节的尾足高高翘起,因此尾节后端的
4450人阅读2019-05-23 16:49
(1)掌握捕捉时期清明至立夏是捕捉留种用蜈蚣的最好时节。这时天气已暖,蜈蚣的身体开始灵活,外出活动比较频繁,容易捕捉。清明前蜈松刚刚出蛰,但很少在洞外活动,不易捕获。立夏之后,繁殖期的雌性蜈蚣腹内卵粒成熟,即将进入产卵期,操作不慎可能会造成卵粒损伤。所以立夏以后停止捕捉种用蜈蚣。根据蜈蚣一般在晚上20:00~24:00外出活动觅食的规律,捕捉蜈
3760人阅读2019-05-23 16:37
如果当地野生蜈蚣不多,靠捕捉野生蜈蚣一时无法解决种源,需从外地引种。引种前不要轻信广告宣传,凡是广告宣传得天花乱坠、讲述室内养殖非常成功、承诺高价回收商品的,多半是炒卖种蜈蚣的。特别是公司设在大城市,在郊区租上几间房做室内养殖的示范的,更不要相信。一方面种蜈蚣卖得贵,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是购买的野生蜈蚣暂养,等待购种者上门时出售。蜈蚣
1104人阅读2019-05-23 15:50
吕邓宇
雷轩梅
吴志淼
陈皓
叶诗怡